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Critical Mass與Bike Smiling

前陣子接獲一個詢問,大意是說:

如果要放在一部會在不同國家放映的紀錄片中,"Critical Mass"要怎麼翻譯成不需特別解釋、人人都能立刻就懂的名詞?對方提出幾個建議--

單車路權活動?單車抗議活動?單車路權抗議活動?

我其實不太夠資格決定這類的事情,一方面英文菜,一方面單車歷史等等的認知也菜,所以搬出兩位前輩的說法給對方作為翻譯的參考:

ak的翻譯-單車臨界量
(這是目前使用率較高的詞,也出現在文彥等前輩編寫的維基百科中)

Ting的翻譯-自行車聚能會
(2007年出版《單車浪遊》書中與演講中提及)
(不過Ting在blog上也有單車臨界量一詞出現過)

有個全世界"Critical Mass"的訊息集散地在這裡:
http://critical-mass.info/
因為某些緣故暫時(或永久)無人更新管理了。
其中關於「如何發起"Critical Mass"活動(How to start a CM ride)」,在這兒有另一版本的翻譯:
http://rtstw.blogspot.com/2007/11/readme.html
(Critical Mass是"Reclaim the Streets(收復街道)"運動的其中一環)

回頭看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台灣要發展符合"Critical Mass"精神(沒有主辦人)的"Critical Mass",或許有其現實的侷限吧!?單車路權抗議活動?雖然這是外國人最能接受也最易明白的詞,但是一看到這個名詞,日常勤務壓力已經很大的台北市鴿子們恐怕又要神經緊繃的來查勤找(___)了!

我們這裡的活動實質內容比較像是"Critical Manners"而非"Critical Mass",感謝最早引進活動的前輩與團體們,當年很有遠見的起了個美妙的名字:"Bike Smiling"微笑單車上路,雖然一度被官商聯手拿去用而引發小小的爭議,不過對於真實的情況也沒什麼太大的影響。

"Critical Manners"?
"Critical Mass"?
"Bike Smiling"?

無論叫什麼名字,它的精神是不會改變的。與各位分享一部很能呈現其精神的MTV:





KINGS AND QUEENS - 30 SECONDS TO MARS!


Bike!Bike!Bike!繞圈圈、舉車......當單車取代汽車成為馬路的主體,畫面中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對比環境的崩壞是否可以挽回?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各種怪異天氣與災害,正如歌詞中"We were the victims of ourselves"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單車騎士以肉身和行動抵擋資本主義汽車霸權的洪流,
We shall FIGHT!
即使倒了一個,還有更多!前仆後繼......

白馬,衝啊!



【後記】
2010.6.17
六月份出版的大誌(The Big Issue)有幾篇單車相關文章,其中提到Critical Mass時,翻譯成「關鍵大眾」,「關鍵」二字或許可以代表突破「臨界量」的一群「關鍵人物」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