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Bali交通文化觀察

motorcyclemotorcycle
圖說:峇里島的機車前後都要掛牌照相簿: 2010Bali


這兩三年來,無論是在交通界工作的前輩,或是環保領域的先進,在講到台灣的單車通勤推動現況時,都會特別提出機車問題來討論;我猜想這大概是因為汽車問題全世界都有(聽說美國最盛),而機車問題卻只在東南亞和非洲國家比較多的緣故(台灣各路口的機車大隊曾被日本旅遊節目專題介紹)。

以「Make Taiwan a bicycle friendly country」為畢生夢想的 Homer 大哥曾說過,如果台灣能有效管理汽機車,成功推動單車通勤的話,那麼全世界的交通與環保專家都會來向我們取經。朝政4月寫《機車與單車非對立的兩端》,的確如此,惟道路空間有限,不同交通工具間存在競和關係,如何創造多元選擇,並且促進不同用路人族群間和平相處?要像荷蘭人那樣交通/用路行為「像舞著和諧的舞步」,快速交錯卻不危險,我們需要更多智慧。


圖說:靖娟刊物(*1)/眾神爭奪的國度(*2)

四月份去了一趟 Bali(峇里島),發現他們的機車感覺上比台北高雄都還要多而擠。有些觀光重鎮的市場門口停滿機車,滿到人都快要鑽不進去、走不出來的地步。隨處可見的民營零售加油站,看起來像是用酒瓶裝的黃色汽油待「架」而沽。我相信觀光勝地峇里島以前應該不是這樣的,就像綠島以前也很純樸、空氣很清新一樣,但是現在,要讓峇里島回到從前很少機動車輛的樣子,那「改變」會很困難。(*3)

三輪腳踏車/計程車
圖說:整排三輪腳踏計程車,1950(參考David on Formosa的介紹)

台灣的道路交通環境,又是怎麼從三、五十年前腳踏車塞車,變成現在汽機車塞車的呢?(*4)

敦化路-Before 敦化單車道計程車
圖說:(左)敦化路計程車/Before(右)敦化單車道計程車/After,2008
圖片來源:自行車道工作坊.相簿p.3940

我去找一些長輩聊天,他們有的懷念從前雖然窮但純樸又快樂的生活,有的則比較喜歡現在方便而富裕的生活,一問到物質豐沛的生活會不會把破壞環境的苦果留給孫子輩承擔時,他們都說:想不了那麼遠啦!反正「我這輩子應該不會遇到世界末日吧?」

對現狀不滿意,有心想「改變」的人,不能光是羨慕:
為什麼荷蘭/丹麥/美國人做得到(單車友善or人本交通),台灣還沒有一個城市做得到?
而必須要常在心裡思考這些「人性」(*5)。


在峇里島觀察到的「交通文化」,有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1.我們坐的遊覽車為了閃避突然竄出的機車而與一輛卡車相撞,雙方司機下車查看車況(卡車後面有被撞凹),然後聊了一下,各自微笑解散回駕駛座繼續開車。

圖說:與前車保持距離


2.機車從小巷子騎出來,我們聽到引擎聲,本能的停下腳步,準備要讓他先過,結果機車騎士一騎到巷口就停下來,堅持讓我們(行人)先過

露肩帶的女騎士大車禮讓單車
圖說:遇到弱勢用路人(機車/單車/行人)或任何可能衝突,先讓再說。(右)在台灣是驚險畫面,在峇里島互相禮讓,平安無事。

3.在路上看到沒戴安全帽、明顯是個小孩子在騎機車,我們以為會聽到開罵的聲音(同行的朋友都想幹譙了),沒想到客運司機讓他先過(我們這裡客運司機為了生計,在道路上不得不成為最兇猛的用路人),而路上的其他車輛也都對這小孩禮讓有加

小孩騎機車大車讓小車
圖說:(左)小孩騎機車(右)大客車停下來讓小車



Bali的人行道看起來很窄,小朋友大多走人行道上學,路上也很少看到單車(可能因為我們觀光客看到的都是主要幹道居多),但島上居民大多具有一種「慢吞吞」的氣質,到處都有「發呆亭」。

小孩走路上學發呆亭
圖說:(左)PM2:30小孩走路放學(右)發呆亭:蘭嶼也有外形類似的亭子


Bali的人塞車時好像不會生氣似的,開車也不搶快,大家都在「慢活」;我們甚至親眼目睹:飯店服務生擦玻璃擦到一半,就「定格」發呆起來......。

「觀光」是峇里島很重要的經濟收入,世界各國的人都愛到Bali旅遊,也許就是深受這樣友善的文化所吸引;我忍不住想,「熱情好客」是我們台灣人在觀光上吸引外國觀光客的重要特質,如果交通文化可以變得更友善,全世界也會有更多人愛上台灣的;最重要的是:每年車禍傷亡人數會減少許多,空氣更清新,生活更寧靜,上下班通勤時也將會有好心情!(*6)


bikesmiling


註解:

1.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經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已經開始出雜誌了。希望我們未來的生活,是小孩可以安心出門玩耍的那種世界。

2.看《眾神爭奪的國度》,滿是心痛,上一代的大人自己過得痛苦,又將不安與仇恨教給下一代,小孩何辜?我忍不住想,咱們這島上南北仇恨以及政治惡鬥的氣氛,還有閱聽大眾豢養出來、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推波助瀾......這個社會究竟會不會有和平的一天?

3.導遊告訴我們:峇里島沒有公車。這或許是私人運具盛行的原因之一(台大的黃武雄教授也曾提起,台灣在經濟發展時期忽略了大眾運輸系統的建設,是導致機車盛行的原因之一,民眾為了工作與生活所需,不得不以機車代步)。

4.關於這三四十年來交通的轉變,還可參考3篇文章與老照片:

5.人性--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本惰。人人都想要占有一塊自己的領域。「自私/自我」「貪心/有上進心」「懶惰/慣性」「領域性」為四大基本人性特質。如果要在台灣創造「鐵馬革命」,需要 5 E 並進,還得考慮人性。

6.熱愛台灣的David在2008年受訪時被問到:生活在台灣,最讓他感到受不了的事情有哪些?David不假思索地馬上回答「交通,再來就是政治。」即使如此,他還是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台北用單車通勤。


.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2010環法賽近距離寫真-The Big Picture

2010年【 第97屆環法自行車賽】於7月25日進入最後賽段,車手們在經歷了高山、炎熱天氣以及長途跋涉等一系列的考驗後,最終到達比賽終點—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冠軍是來自西班牙的車手康塔德,這是他第三次奪冠。在The Big Picture這個網頁裡有一些未在一般媒體出現的近距離寫真。


第97屆環法自行車賽

更多照片...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10/07/2010_tour_de_france_-_part_i.html


.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用單車幫助第三世界民眾謀生by波特曼

馬特猴轉載有感而發:週日看了經典名片《單車失竊記》,二戰後的義大利,有單車等於有工作,沒單車就沒工作,一輛單車的價格是一個月薪水......再來看這一則新聞,特別有感觸。如果大家都過著享受與揮霍的生活,不用多久,世界末日很快會到來。我們需要和平,需要互相幫助。


詳全文(附影片):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
http://combatclimatechange.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6.html


Wheels4Life是美國立案的NGO組織。主要宗旨在於免費提供單車給發展中國家需要交通的偏遠地區民眾,以便他們就學、就業與就醫。這個NGO由德國出身的登山車與極限登山單車運動的好手Hans Rey創辦,組織裡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是義工。

Wheels4Life(W4L)與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它們評估並通報有單車需要時,Wheels4Life就會送來單車。

所需要的民眾,主要是住在較為偏遠的聚落,當地人買不起自家車輛,或因為油價與公共交通費太高,而薪資太低,因此找不到工作。很多社區甚至沒有公眾交通。因此有了單車,等於是提供他們很多的就業機會......

Bikes Not Bombs則是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團體,蒐集捐贈的二手單車,教導美國青少年(主要是弱勢城區的青年)修理單車的技巧,他們也有開設單車店,販賣部分二手單車並提供修車服務,也是為了要給青少年職場訓練。修好的回收單車,則拿去贈送給非洲、中美洲的貧窮國家的偏遠社區。

http://bikesnotbombs.org/

Bikes Not Bombs其實目標更為宏大,他們想要利用單車,來提倡社會正義與避免戰爭。




詳全文(附影片):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
http://combatclimatechange.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6.html



.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昭華來訊

我對單車的喜愛
停留在很家常的狀態
看到現在朝向休閒化發展
配備精良的車款
總覺得好像不認識了

在我的認知裡
單車是平原的交通工具
很不習慣在山路上看到它

我嚮往普通的甚至破破的單車
輕鬆的就算開放兩手騎也沒關係
到哪裡去隨處一擱不用上鎖
完全沒有"鎖"的意識
那樣的社會才是能騎單車的社會
絲毫不勉強

這樣的社會已經不存在了



昭華 


.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週末點播:紐約單車快遞

美國首都紐約,俗稱「大蘋果」。

紐約市的人口密度10,482/km²,比台北市9,579.30/km²和高雄市9,951.19/km²還要高,寸土寸金。(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在大蘋果裡騎單車送快遞,是怎樣的景象呢?
(2004年紀錄片by Lucas Brunelle,一般道路上只有Fire Lane/消防車專用道,而沒有單車專用道;不過,當時影片中的橋樑已經出現行人與單車專用道了--7m15s處至片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u0Zjn3eB9k




再來一段影片:

2008-05-31【貝哥哥指南】紐約 單車/地鐵/汽車 通勤賽

在2007-2008年間,台灣許多單車相關論壇、環保人士與社會各界都有提出「請政府多蓋單車專用道,以促進單車通勤」的意見,除了貝哥哥這頁以外,2007年單車上路大遊行口號中也有一句是「給我單車道健康自然到」,,,,,,這是歷史上的一頁;2009-2010年針對敦化單車道的討論,又有另外兩種聲浪出現:「我們不要單車專用道!」或是「單車全面騎上人行道,別來侵犯汽機車路權」,2010年4月,敦化單車道暫時呈現半廢除狀態,有人提議要把單車道路面刨除,將所有道路面積歸還給交通繁忙路段的汽機車......這也是歷史上的一頁。

2009年,《紅白大對抗之開放填充題》代表我心中的疑惑,至今無解,只好繼續粉紅。

人們永遠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溝通,才能對彼此更了解。這是否就叫做「政治」?

週末有空的人,不妨翻一翻由政治線記者寫的《鐵馬革命》第六章〈紐約:一步一步打造單車夢〉,認識一下在大蘋果裡騎單車的紐約客,他們所締造的歷史。



1980年夏天,Ed Koch(紐約市長)下令在第五、第七和百老匯大道上設置以護欄與汽車分隔的單車道來保護單車騎士(像是緣石隔離式的敦化單車道)。...幾天之內就有來自汽車族的大批抱怨湧入,他們認為這讓塞車變得更嚴重…,在一個寒冷的秋天,Koch市長和紐約州長坐豪華轎車陪美國總統視察,經過空無一人的單車道......,沒多久,單車道護欄就被拆了。
~《鐵馬革命》p.280, Chapter 6



大約三十年後,2007-2010年間,單車才真正在美國交通取得革命性的地位。




延伸閱讀:2010-04-12敦化單車道.歷史上的一天


.Fin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長來騎車,一路好走

20100704屏鵝公路車禍.jpg
2010.07.04屏鵝公路車禍,一死兩重傷。

願陳長來先生一路好走,兩名受傷的騎士早日康復。

對於那些總是說「自行車本來就不應該騎在路上」而忽略「超速駕駛應負之交通安全責任與公共危險罪刑責」的網友們,我想說:請不要對單車騎士趕盡殺絕,要知道:一次車輛使用,會有兩次當行人的機會。人人都可能成為弱勢用路人。

另外,請愛騎車的朋友們協助轉寄這一篇:

誰說自行車要在自行車道上騎?

感謝。



【相關案件】2010.05.12 願黃惠卿女士安息

我們不能,也不應該讓他們白白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