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則美國人到荷蘭朝聖取經的故事。
基礎:從教育做起
單車友善的荷蘭,令美國人印象深刻的事:上百萬民眾以單車和大眾運輸系統接駁,完善的交通安全與自行車騎乘教育,特別是10-12歲的學生,令孩子們大都愛騎單車。(註一)「荷蘭人生來基因裡就愛騎單車」的說法再度出現,而11歲的城市路考制度與掛在孩子們房間牆上的單車技能證書也再度被提及。
"To make safer roads, we focus on the children," Tamse explained. "Because it not only helps them bike and walk more safely, but it helps them to become safer drivers who will look out for pedestrians and bicyclists in the future."為了使交通更安全,荷蘭人特別著重兒童交通安全教育,提早鍛練中學生的單車騎乘技術與充實他們的交通安全知能,不只令他們自己(身為行人或單車騎士)更安全,也會使這群學童將來成為「留意行人或單車騎士」的安全駕駛。這是參訪的美國人特別想學的--60%受訪的美國民眾表示,如果道路環境更安全,他們就會想騎單車通勤--目前實際上只有8%受訪的美國民眾有騎單車通勤;作者認為,仿效荷蘭這套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將為美國帶來巨大的改變。
自行車停放與防竊
第二個取經重點是「自行車防竊」。參訪團來到Hague,政務官對美國人說明,他們的策略是「要提昇單車通勤的速度與改善單車通勤的安全」。翻譯到這裡,我忍不住想起2007年春天的一場不公開會議中,我國政務官強調的重點「單車要慢才安全」:沿途經過人行道,要讓行人先過,經過公車區段,要停下來等乘客上下車,經過計程車區,也要停下來等乘客上下車,經過機車停車彎,自行車道也要縮減變色,當心牽進牽出的機車,經過卸貨區,當然也要小心,至於經過路邊停車或更嚴重的違法併排停車呢?請自求多福!
荷蘭人似乎認為「提昇單車通勤的速度」 與「改善單車通勤的安全」是可以兩全其美一起進步的,我國的政務官好像認為這兩件事矛盾而衝突......
回題。作者認為美國越來越多的分離式單車道有助於提昇單車通勤比率,但也同時指出荷蘭人認為:安全問題不是人們對單車通勤膽怯的唯一原因,因此他們努力作為,關注單車停放問題並致力防竊。
「汽車停在家門前,就停在路邊;單車塞滿場所出入口的各式棚架,或是要在大樓與階梯間扛上扛下的;所以人們選擇汽車,因為它方便。」荷蘭的城市正致力於興建各式單車停放設施,在地下室,在各大樓出入口,讓人們以象徵性的收費換取有人看管單車的信任感與安心:停好車以後,確信下班來牽時車還在那兒。荷蘭有個單車通勤比率達59%的城市,Groningen,早在1982年(距今22年前)就推出第一個有管理員看守的自行車停車場。 在某些城市裡,人口高密度的住宅區,為了讓單車通勤更方便,亦開始設立單車停放架或更多可遮雨的單車停車棚,而且有時乾脆取消既有的汽車停車位來做--每減少一格汽車停車位,可以生成十格自行車停放空間。讚啦!這也是美國參訪團學習的重點。
在鹿特丹與阿姆斯特丹的參訪經驗,以及雙方的意見交流,令參訪的美國公務員感到振奮,其中,Bridget Smith(San Francisco的「宜居城市計畫」主管)更是對「便宜、醒目又實用的路面彩色單車道(隨便誰都能從汽車道中一眼看出那是單車優先的道路)」躍躍欲試。
他們也到爪哇島一遊,在那兒,行人與單車騎士被賦予道路上的優先地位,汽車族被趕到一邊,或是停到地下停車場去,讓行人與單車騎士享有路側與庭院空間,......種種貼心的空間規劃,造就了美好的生活景象:「人」比 「車」更重要!作者這樣描述他的感受:
I've never seen kids--even really young ones--who look so completely comfortable running around their neighborhoods, not even during my own childhood in the days before autos completely ruled the road.
這不正是《鐵馬革命》一書的前言嗎?
騎單車有很多好處,個人方面包括減肥、健康,社會方面包括低碳、少污染。更重要的是,當城市真的接納單車成為重要交通工具之後,那就表示街道很安全,小孩可以安心玩耍;生活節奏找到適當的速度,不太慢不太快,正好是讓人幸福的節奏。
Pascal van den Noort,Velo Mondial 運輸組織的執行董事(註二),也是美國參訪團此行的導遊,對參訪團成員說:拜託你們把這些學回加州去!
現實面的考量
荷蘭人花了35年來建立這整套充滿企圖心的自行車通勤系統,在1970年代中期,自行車在荷蘭也曾衰退,「幸好」石油危機讓荷蘭人意識到:城市居民應該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當荷蘭的經濟、人口與所擁有汽車的等級幾十年來不斷成長時,汽車通勤的相對比率卻沒有太多成長。作者認為,「我們也可以在美國弄出類似的東西,讓市區單車通勤變得更安全、更簡單,也更方便。」當然,美國與荷蘭在地理、政治和文化層面有許多不同,這一切都反映在此行參訪的交通專家所提出的問題:
錢從哪裡來?
要怎麼克服汽車族、商人和開發業者的反彈?
作者 Jay 很有信心:荷蘭能,美國也可以做得到。
◎本文為部份翻譯(沒有逐字逐句翻譯),新聞來源:
How We Can Ignite a Bicycle Revolution in the U.S.
from Alternet
註一:
文中提到美國人騎單車通勤上班的比率只有1%,德國人則是12%, 丹麥18%,荷蘭27%
註二:
The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Velo Mondial
【相關文章】
.鐵馬革命之第一砲 Pedaling Revolution 1
.鐵馬革命之美國夢 Pedaling Revolution 2
.鐵馬革命之貓鈴鐺 Pedaling Revolution 3
.鐵馬革命之單車道 Pedaling Revolution 4
.荷蘭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