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原載於PTT單車版,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作者: yangsuper (~靜~)
本人為台北市民,說明自行車道擁塞程度。
從上游~下游(淡水河系為主)◎新店溪,淡水河右岸1.景美舊橋-福和橋
景美舊橋附近道路窄,經過水源高架橋之後,道路開始變寬,最寬估計15公尺,
假日人非常多,但是因為車道太寬了,幾乎沒有雍塞的問題。
2.福和橋-中正橋
經過寶藏巖之後,道路逐漸縮小,過了永福橋之後,又變大,目前四周規劃不錯,車道
約3公尺,算窄,可是車道分叉很多,假日人潮很多,有一點雍塞問題。
3.中正橋-華中橋
基本上這段,接近中正橋那邊有點窄,到了馬場町公園後,車道分叉很多,
後來到華中橋那邊,車道分的更多,車道約為2.5公尺寬,人潮很多,不擠。
4.華中橋-光復橋
新店溪腹地最大的河濱公園,就是位於這段(有足球場2座),比華中橋-中正橋的腹地
還大。因為華中橋-中正橋的腹地,有一半被首都客運,或是萬大果菜市場停車場佔據
車道分叉最多,車道多,人也多,因此和中正橋~華中橋一樣,不擠。
車道寬度落差很大,有10公尺寬,也有1.5公尺寬。
5.光復橋~華江橋
光復橋-萬板橋,扣除堤防旁邊機車道,自行車道只有一條,偏偏又是假日熱門地點。
萬板橋~華江橋這段,被壘球場,棒球場,網球場,以及荒地佔據。
此段車道寬約1~2.5公尺,星期日下午,天氣微陰,吹涼爽南風的時候,人最多,
也最擠,但並非塞車路段。
6.華江橋-忠孝橋
車道非常窄,堤防邊的機車道,完全不能行駛自行車。
(尤其以桂林路水門-市民大道水門那段,
柏油路超平,飆機車超爽。但是您在那邊騎自行車,保證被叭叭叭到死。)
車道只有一條,寬約1.5公尺,也是整個淡水河系自行車道,人潮密度最高的地方。
7.忠孝橋-台北橋
此段進入大稻埕碼頭核心區域, 台北市區淡水河觀光首選,也是人潮最多的地方;
但是並非自行車騎士密度最高區域,密度最高區域在華江橋-忠孝橋。
此段有最完善的各類措施,包括吃的,玩的,喝水,洗臉,醫藥,廁所,以及其他雜項...
全部可以在此區域完成。
假日遊客(非自行車騎士)非常多!
8.台北橋-淡水河右岸堤防底(洲美橋)
自行車道只有一條,寬約2公尺,人潮中等~偏中高,不會很擠,但是沿路資源最少,
這也是淡水河系右岸,最平直的一條路段。
9.洲美橋-關渡橋(令人詬病的自行車抬上洲美橋問題暫且不論。)
車道寬度不均,洲美橋下橋後,有時候寬度約有8公尺,可是從關渡平原開始,
車道縮為2公尺,這邊人潮算是台北郊區淡水河最多的地區,尤其在關渡宮附近,
常常塞車,比華江橋到忠孝橋還塞(因為有很多非自行車騎士)。
10.關渡橋-漁人碼頭
本段規劃尚未成熟,尤其過了捷運淡水站後,自行車道併入老街。
假日,和爆炸人潮擠老街,非常不舒服,後來過了油車尾,甚至沒有自行車道。
漁人碼頭風景區非常漂亮,人潮多,但是因為腹地廣大,不容易塞車。
◎新店溪左岸1.秀朗橋-福和橋
本段人潮適中,加上自行車道,有些尚未完工,不會擁擠。
2.福和橋-中正橋
本段為永和民眾自行車道首選,但是某些地方路窄的可憐,人又多,算擁擠。
3.中正橋-華中橋
本段在中正橋附近,腹地很大,自行車道寬達15公尺,夜間常常成為機車,汽車飆車
首選,路面清晰可見煞車以及刮地摩痕。人潮多,但是路很大,不擠。
為中和民眾騎自行車,以及一般遊憩休閒的選擇。
不過接近華中橋之前,路面變成凹凸不平的大塊土瓷磚路,騎乘舒適度0分。
4.華中橋~華江橋
本段過了華中橋之後,繼續維持凹凸不平的大塊土瓷磚路,過了光復橋之後,逐漸好轉
也開始出現棒球場,玩具賽車場,溜冰場,甚至還有飼養馬匹(靠近台北縣華江租借站)
(當然現在沒有了)
此段道路平整,寬度約為3~8公尺,人潮雖多,但是有分叉道路,因此不擁擠。
◎淡水河左岸1.重新橋-忠孝橋
本段人潮較少,加上設施比較不完善(相較於北市),因此車友較少,也不擁擠。
2.忠孝橋-重陽橋
本段在台北橋附近,遇到施工工地,路況不良,過了垃圾堆積場之後,才有好轉趨向,
也是人潮較少,不擁擠。
3.重陽橋-關渡橋
本段有木頭棧道可以騎,淡水河基隆河交會口附近河景還算壯闊(以台灣的標準),
到了關渡橋附近,人會變非常多,請小心騎乘。
4.關渡橋-13行博物館
人潮少於對岸的淡水捷運站那段,
設施算是豐富,有時候會塞車,但是景緻不輸給淡水河右岸,紅樹林那段。
騎入海岸巡防署的區域之後,又有一個新氣象,有一個木頭觀河哨站,那邊海釣
人潮非常多,退潮時,可以深入淡水河內約100公尺。釣客眾多,比淡水右岸還多。
------------------------------------------------------------------------------
基隆河,大漢溪等等小段,容以後再說明。
--
※ 文章來源: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看板: bicycle 原發文日期:2008.07.19
【編按】本文另轉寄給: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交工處謝銘鴻/行政院交通部運研所/台北縣水利局/台北市水利工程處/行政院研考會
以及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